[《習坎文摘》第30期]以考導教促進課堂抓綱務本
作者/來源: 趙沛容(浙江省溫州市第二中學黃龍校區(qū)生物特級教師) 發(fā)表: 2011-01-04 13:37:36 瀏覽: 9539 次
重視核心主干知識和概念,使考與教結合得更加緊密,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2010年,各地高考理科綜合試卷生物部分總體上保持相對穩(wěn)定,同時又有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既注重了核心主干知識、學科能力方法、聯系實際的考查,又較好地體現了試卷的穩(wěn)定性、多樣性、探究性、選擇性、基礎性、選拔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和高考的選拔功能。
求創(chuàng)新、考綜合
必修與選修內容考查比例得當。必修與選修內容考查比例符合課程標準中的課時分配比例,部分試卷難度值穩(wěn)中有降。核心主干知識考查的主要內容有遺傳、代謝、調節(jié)、生物工程、生態(tài)、細胞等。選擇題主要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起到覆蓋能力、知識體系和調節(jié)整份試卷難度值的作用。簡答題主要考查綜合應用、實驗探究、分析推理、圖表曲線的思維轉換、表達能力等。簡答題難度值總體高于選擇題,起到調節(jié)試卷區(qū)分度的作用。選修內容考查難度不大,主要是以生物工程為背景的記憶性學科內綜合知識。
試卷結構、內容和難度考查整體區(qū)分度較好。各地試卷較能反應不同層次考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符合教學要求和考查要求,對教學具有較好的導向作用。試卷突出了對主干知識、核心概念、原理、過程、方法及學科內綜合的考查,命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靈活性,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關注人體健康、生存和發(fā)展等熱點問題。“出活題、考能力”,堅持“能力立意”不動搖,達到“穩(wěn)中求變求新”的命題原則,實現了從全國統一命題到省自主命題的平穩(wěn)過渡。
試題體現對學科知識的綜合考查。其中,選擇題主要考查多個知識點的綜合,簡答題主要考查學科內綜合等多項能力,如安徽卷第30題以槍烏賊的離體神經纖維為材料,考查了有關神經細胞生活環(huán)境、神經沖動和免疫等知識。這些綜合試題具有新穎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常常以生物學問題的形式出現,整合性較強,著重考查基礎知識的應用和學科能力。許多試題源于教材或考題,但又都改變了命題角度和試題背景信息,創(chuàng)設了新的情境或進行了新的綜合。這樣既能較好地考查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水平,又能使試卷具有一定的難度梯度和區(qū)分度,讓學生“入手容易得高分難”。
試題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以考綱為依據,試題注重理解、實驗探究、信息獲取、綜合運用等能力的考查。還適度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考查,全面考核考生的科學素養(yǎng)。試卷大多設置了由考生自主選擇的題目,在選考的范圍內,考生有選擇性,可以選做部分題目,如浙江的“18選6”,山東、湖南、新課標統一卷等的“2選1”考試形式。試題體現了學中有選,考中也有選,增加了考生的自主性,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抓主干、促思維
突出對核心主干知識的教學。各地試卷大多圍繞核心主干知識命題展開,形成了“主干知識年年考,非主干知識輪流考”的特點。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有利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與核心概念,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教材中的核心主干知識和概念,并且要讓學生做到“能記會背”、“能學會做”、“能進能出”。課堂上,教師須注重動態(tài)生成,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習得方法,要留出更多時間讓學生思考和探究。還要理清知識樹的主干與側枝,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類比學習,并運用綱要信號法、衍射法等方法進行知識梳理和歸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體系。
加強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理解、推理分析、實驗探究、信息獲取和綜合運用能力等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同時,高考也通過以上考點來體現試卷的難度,較好地體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穩(wěn)中有變、變中出新”的命題特點。如四川卷第33題的第一小題就是通過對大鼠的實驗研究,考查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突出學科能力考查有利于避免死記硬背和題海戰(zhàn)術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須重視經典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實際操作和設計,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探究點”,開展實驗探究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尤其要突出培養(yǎng)學生關于遺傳推理、圖解表達以及信息轉換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突出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教師須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尤其是發(fā)散性思維、聚斂性思維和逆向思維。教師優(yōu)選教法、學法和教學媒體,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學習,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加強與生產、生活實際及科技知識的聯系。許多試題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和最新科技發(fā)展成就,關注生物科學與日常生活、人體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全國I卷第5題生態(tài)農業(yè)、福建卷第32題的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等內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著重考查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加強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及科技知識的聯系,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提高分析、解決問題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試題盡量避開了社會熱點問題,如“豬流感”、艾滋病、克隆技術、干細胞、沙塵暴等,使試題更趨常規(guī)與理性,其目的是將教學引導到抓綱務本、重視基礎及提高能力上來。
教學重在抓落實、抓實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須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過程,如提問、板書板畫、發(fā)現錯誤、收集信息、方案設計、角色扮演等。練習時,還可以適當增加高考真題、典型題和變式題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推理分析、圖表資料信息獲取及表達能力。
夯基礎、減負擔
對命題者來說,在今后的命題工作中,重視教材中核心主干知識和概念,可以使考與教結合得更加緊密,從而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試卷的難度值仍可繼續(xù)保持目前的水平,并繼續(xù)減少機械記憶性試題,增加靈活、易錯和思維要求較高的試題的考查力度,并且具有一定的難度梯度。這樣既有利于中學生物教學,又能夠保持試卷一定的難度值和增加區(qū)分度,有利于高校的選拔功能以及考生的承受能力,達到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考潛能的考試目標。
生物科學史和教材中實驗可以適當增加,以引導學生實驗的重視。
試題還要多結合地方實際和體現地方特色,關注試卷難度值、題干的背景知識與所學教材配套,加強對學生“現學現用”、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等的考查力度。
(摘自《中國教育報》2010年10月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