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坎文摘》第34期]呵護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作者/來源: 渤海大學 杜永強 發(fā)表: 2011-07-06 21:51:59 瀏覽: 12356 次
該書描述了朝永振一郎的成長之路,更揭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內在因素。對學者而言,在研究領域有所建樹,除了需要始終擁有一顆旺盛的好奇心、一個好的引路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寬松而自由的學術氛圍。
朝永振一郎,是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但是,也許大家想不到,這位偉大的人物小時候愛哭鼻子、身體不好、經常生病缺課,即使進入大學后也是充滿自卑??墒?,這么一個病殃殃的孩子最終拿到了科學界的最高獎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樂園,我的諾貝爾獎之路》一書中,朝永講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求學經歷以及科研過程中的苦與樂、成功與失敗。字里行間既充滿著對家人、同學和老師的深厚感情,也透露出對物理研究的無限熱愛。在輕松而幽默的文字里,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熱愛自然并葆有童真的可愛老者、一位念念不忘提攜后學的親切師長、一位將深奧的理論物理娓娓道來的科學家。
朝永在學術上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在他的同事看來,他小時候由于經常生病,很少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戶外玩耍,所以很早就養(yǎng)成了善于觀察和實驗的良好習慣。而朝永則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他早期受到的家庭教育、中小學老師對學生探究欲的激發(fā)以及大學里別開生面的教學方式等。這些都將他引向物理的花園,為他的諾貝爾獎之路一步步鋪下基石,并最終幫助他獲得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例如,開篇《父親》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在我眼里,父親總是在讀書”。朝永記憶中的父親總是靠在午休的長椅上,一遍又一遍地出聲朗讀著他聽不懂的內容。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歲月里,朝永時不時地溜進父親的書房看梅耶的百科全書,其中的動植物圖片、火車和電車以及各種機器的圖片,激發(fā)了朝永對科學的好奇心。
朝永在書中還回憶了開始愛上理科的中學時代。在一節(jié)氧氣實驗的化學課上,老師把點燃的火柴棍吹滅,送到氧氣管里后啪的一聲又燃燒起來,以及在氧氣中燃燒細鐵針時,就像煙花一樣啪啪直響的情景,讓朝永一生難忘。實驗后,老師向橡膠氣球里充滿氫氣,讓大家拿到操場上放飛。朝永回憶,“騰空之際,學生們高聲歡呼,興奮異常。因為這些,我非常喜歡理科”。點燃學生的好奇心,保護學生的探索欲,打開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之門,這是朝永老師的魅力之處,其實也是我國教育者應常反思之處。
如今,我國學術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成名成家之后的學者后勁不足,很難再出新的成果,學術生命力短暫。在朝永看來,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好奇心的衰退。“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深深地植根于人性里。但如何做才能滿足它,或者說如何做才能刺激它,這個問題不僅僅限于幼兒教育,大學教師也是如此”。正是葆有一顆不斷發(fā)問的好奇之心,朝永在理論物理領域的研究不斷走向深入,超越了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并把這種探索精神傳遞給他的學生。在大學教書期間,朝永鼓勵學生提問,即使是十分無聊的問題,他也不厭其煩地予以解答。在他看來,如何防止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變得遲鈍,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在學校教育里,若強行施教,就會打消學生們所具有的寶貴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尤其如此。
相對來說,將朝永推向科研頂點的,是他所謂的“科學家的自由樂園”——東京理化研究所。在這里,他和其他研究者緊跟國際相關領域研究的最新動向,一起辛勤研究、吃喝玩樂,輕松自在的氛圍激發(fā)了每個人的研究欲望,也造就了一大批物理界名人。朝永喜歡這里自由自在的氣氛,除了研究之外,沒有任何附加義務和規(guī)定。而且,這里的老師和年輕學者討論時,相互之間毫無芥蒂,完全忽視形式和禮儀,思維活躍、群情激昂、成果顯著。
朝永舉了一個例子。一次學術會議上,京都大學的木村教授在會議上作報告。他的報告遭到年輕學者的質疑,而且他們說話的方式十分放肆:“教授,剛才你說的內容毫無道理啊!”并加以反駁。當時年輕人敢對教授說這種話,在日本除此之外沒無別處,而這種不唯職務和職稱、允許自由表達觀點的方式在朝永看來才是真正的科研。
這一情形很像青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和索洛文、哈比希特等組織的“奧林匹亞科學院”。不同領域的年輕學者在一起碰撞思想,帶來了更多的新觀點和新視角,討論的范圍更大,對問題探討得也更深。愛因斯坦曾回憶,他們學習和研究高斯的幾何,討論盧瑟福關于原子蛻變的最新理論,還有普朗克提出的能量的量子化假說等,因為大家觀點不一致,常常會引發(fā)激烈的爭論。他們并不知道,這個非正式的,由年輕人自發(fā)組織的學習、研究團體會同世界其他著名科學院一道,永遠載入人類科學發(fā)展史的史冊。
而放眼當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這種肆無忌憚地熱烈辯論一個話題的場景真的很少見了。實際上,激發(fā)大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需要物質投入,更需要一種不唯職務和職稱、只唯真理的學術環(huán)境。這種學術環(huán)境不僅有助于思維的迸發(fā),更會促進年輕學者迅速成長,當然,最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一種真正的科研精神,而這是我國教育界非常缺乏的,也是我們需要從這本書中深入反思和學習的。
《樂園,我的諾貝爾獎之路》,[日]朝永振一郎著,孫英英譯,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1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