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坎文摘》第35期]回到原點:一切從學生出發(fā)
作者/來源: 記者 錢麗欣 發(fā)表: 2011-07-06 21:49:54 瀏覽: 10183 次
2009年10月30日,“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8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經驗,部署了下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提出要深化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吹響了課程改革再出發(fā)的號角。
以課程改革為重要推動力的素質教育站在了一個新的節(jié)點上。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我們的教師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思考自己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tài)站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以怎樣的方式來體現(xiàn)自我的力量呢?
眼中要有學生
對一線教師來說,無論是傳統(tǒng)的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都是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也許一個教師能流利地講述“素質教育”、“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等概念和理念,但在日常教學實際中這些理念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因此,常常有教師念這樣的“苦經”:辛辛苦苦準備課,滿腔熱忱上講臺,但學生聽課時卻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厭倦感,課堂教學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個中原因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盡管教師備課時吃透了教材,精熟了教法,但如果不能把準學生,實際教學時就會無的放矢,效果不佳。
而能否“把準”學生,取決于教師是否把學生放在心里,把學生放在心里的什么地方。
曾經有一位學者在聽課后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現(xiàn)在的一些教師上課,簡直是“眼中無人”。
何以有此感慨?他解釋道:許多教師上課時,不會“抓學生”。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是:他們在黑板上寫完板書后,通常只是轉身低頭看放在講臺桌上的教案,而對學生的學習不管不顧。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眼中無人”、“課中無生”。
實踐證明,從有效教學的角度看,教師不僅要做到心里有教材,手中有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眼中有學生,這才是高效課堂的靈魂所在。
無獨有偶,中央教科所的研究人員曾專門針對上述現(xiàn)象深入課堂,觀察了幾位特級教師的教學行為。
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教師在黑板上寫完板書后,并不是背對著學生提醒學生看黑板,而是轉過身來慢悠悠地從不同角度掃視教室里的學生,之后,再開始下面的教學,中間約有10~15秒的停頓時間。
事后問這些教師,這么做是否浪費教學時間,他們異口同聲地予以否定。他們是要充分利用這短短的十幾秒,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投入情況,以便采取適當的教學行動,繼續(xù)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要問到自己6個問題:
1.已有多少學生看黑板了;
2.又有多少學生開始解題了;
3.又有多少學生找到答案了;
4.還有多少學生沒有進入前三種學習狀態(tài);
5.這四種狀態(tài)的學生在班里是怎么分布的;
6.自己將決定采取何種行動。
這只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的“片花”。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化?!?br />
其實,從備課、授課、練習、復習到作業(y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認真全面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不僅要在備課中“備”學生,還要在課堂中“看”學生,在課后“研”學生,要以學生為中心,全方位做好教學設計并加以實施。
對此,一位教師在聽了李如密教授“有效教學”的報告后,受其啟發(fā),對自己的日常教學做出如下設計安排。
課前:
一、了解學生以找準有效教學的契合點。
1.當學生有興趣的時候,他們學得最好;
2.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xiàn)時,他們學得最好;
3.當學生遇到挑戰(zhàn)時,他們學得最好;
4.當學生能夠自由參與探索和創(chuàng)新時,他們學得最好;
5.當學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夠做重要的事情時,他們學得最好;
6.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得最好;
7.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得最好。
二、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充分備課。
課中:
一、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和任務,發(fā)揮學習目標的導向作用。
二、根據課時任務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
三、巧妙掌控教學時間,把握教學節(jié)奏。
四、用好“提問”,提問是掃清學習障礙的掃雷器。通過提問,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使課堂的預設和課堂的生成巧妙結合,構建高效課堂。
五、用好課堂訓練,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信心。
課后:
一、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二、做好復習和預習,使課堂得以延伸。
眼中有學生,實質上要求教師從學生出發(fā),時刻關注學生,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真正的基礎和生長點。
美國教學專家梅里爾·哈明提出教學創(chuàng)新必須“以學生為本”,應具有五個方面的品質,即:努力培養(yǎng)學生充滿自信和發(fā)奮好學的“尊嚴”;誘發(fā)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教學的“活力”;造就學生自我負責、自我選擇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培育學生團結、友愛、協(xié)作的“集體感”;開啟學生洞察周圍事物的聰穎“意識”。這“五品質”正是教師所要達到的具體、全面、靈活的教學目標。
哈明的建議啟發(fā)我們深思:只有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fā)勃勃生機、充滿情趣,呈現(xiàn)真正的活力。
因此,高效課堂的真諦在于,“回到原點:一切從學生出發(fā)?!?br />
讓課堂流淌情感
高效課堂的關鍵在于學生的獲得與成功。
對此,有位教師在博客中深有感觸地寫道:“試想,如果學生不喜歡課堂,沒有收獲,那么,每天7節(jié)課,學生在忍受著多大的煎熬啊!我們能不能說,老師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喜歡的高效課堂,就是在提高學生的‘幸福指數’和‘成功系數’呢!”
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上課學生們都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效率很高;而有些教師上課時,學生則不認真聽講,不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死氣沉沉,毫無學習的快樂。
“呆板、單調、低效的教學漸漸使兒童失望了,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那種黯然神傷的表情,讓我的心沉重起來,并為之焦慮?!?br />
出于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強烈關注,30年前,李吉林老師從心底問自己:“教學上的這種弊端是兒童學習的羈絆,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桎梏。怎樣順乎兒童天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呢?”那就是“一切從兒童出發(fā)”。為了尋找答案,李老師在情境教育的道路上跋涉了30多年。
其實,在課堂中,學生是最需要教師理解的人,學生的成功渴盼教師的高度關注。
法國數學家波利亞說:“教師在課堂上講了一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學生想了和學了些什么更重要千萬倍?!?br />
教師只要用心去貼近學生,就能夠意識到課堂里學生的情感和行為變化,敏銳地解讀在教室里所發(fā)生的事件,而且能夠準確地監(jiān)控自己的教學行為,并有能力預防及處理各種問題,這對教學成功起決定性的作用。
可以說,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中總能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lián)合起來。此時,教師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里牽引,力在這里緊繃,線梭子在這里轉動。課堂牽動著教師的心,打開學生的心,極大地影響學生情感體驗的形成。這樣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心靈的滋養(yǎng)和生命的啟迪。
其實,在自主學習、多元理解或交流互動中,學生往往會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其中。這樣,在人與人的互動、心與心的交流、思與思的搏動和情與情的共鳴中,就會生成多姿多彩的課堂狀態(tài)。教師只要牢牢把握這些契機,適時地做出反應和調整,就能使教學直抵學生的理智和心靈。
眾所周知,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是非觀念尚未完全定型,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在所難免,且會在課堂上有所表現(xiàn)。因此,教師不要輕易給學生下結論,而是應該仔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情感的溝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就感,使課堂成為所有人積極向上的學習場所。
除此之外,長期以來,有些教師習慣給一些學習困難和有行為問題的學生貼上“壞學生”的標簽,其結果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實際上,恰恰是這些被貼上了“標簽”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注、理解和幫助。
教育在最貼近人性,在最能溝通人的心靈的地方,最能讓學生接受??梢哉f,關注課堂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高效課堂的基因。
用心地相互傾聽
的確,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如何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則起到了骨架的作用。
正如陶行知所說:“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先生,這樣才會有驚人的奇跡出現(xiàn):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學習立刻成為趣事,你也便成為真正的先生。”其所言極是。
最近的一個調查表明,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的轉變,“朋友”、“合作伙伴”、“相互信任”、“共生共長”等已經成為新型師生關系的代名詞。這被視為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之一。
事實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存在誰主宰誰的問題。既不是“學”圍繞著“教”,也不是“教”圍繞“學”的關系,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交流的過程,也是心靈溝通的過程,更是生命對話的過程。這是因為,教師和學生都是主動的、具有潛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動者,他們在共同參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構建新的師生關系。
有學者提出,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征:一是開放性或透明性,師生之間可以直言不諱,坦誠相見;二是關愛性,師生雙方都感到被對方看重;三是依存性,師生雙方相互依靠,但不依賴;四是獨立性,師生雙方都允許對方發(fā)展自己的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及個性;五是互惠性,師生雙方決不以犧牲對方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尊重和贊賞。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描述說:“在那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師身上,還突出地表現(xiàn)出另一種行為,我把這看作是贊賞學生:贊賞學生的觀點,贊賞學生的感情,贊賞學生的個性。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關心,但不是施舍式的關心,這種關心把每個學生當成獨立的個人,承認每個學生的特有價值?!?br />
除了對學生給予贊賞和關愛之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還特別需要教師學會傾聽和溝通。這恰恰是現(xiàn)在的許多教師所欠缺的教學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聽到教師問“怎么回事”、“為什么”。這個問題經常意味著責備,而不是傾聽。也許學生才說了一句,教師就用一大堆道理去反駁學生的這一句,結果學生的話還是等于沒說。慢慢地,學生認為自己說不說理由都無所謂,反正結果是一樣的,也就拒絕進行交流。
其實,教師為什么不能嘗試著用心來靜靜地聽一下學生的真正理由,給他把話說完的機會,而教師只需要靜靜地聽著,然后再問以后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讓他自己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恰恰這種傾聽,最能讓學生敞開心扉。
教師應努力打造“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在學生發(fā)言時,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上課時認真對待學生的發(fā)言,專心地接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讓各種思考得到碰撞,讓情感相互交流。
北京中關村一小提倡教師做與學生共同交流的好伙伴,從“傾聽”入手去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建立起“無威脅”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學校倡導教師在課堂中積極鼓勵學生,多說“你愿意告訴老師嗎”、“不要緊,很好”、“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等平和的話語,有效地促成師生的良好交流。
總之,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教師就能體會到自己的責任,體會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教師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與學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與他們共同構成自己的生活世界。
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教師可以挖掘自己動人心魄的教育能量,在教學生活的土壤里澆灌茂盛的生命之樹。
在這樣的教育生活中,教師會感到真正的來自內心的平安與充盈,體現(xiàn)出教育的本原意義。
(選自《人民教育》2010年0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