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 唐年新 發(fā)表: 2020-07-15 17:59:17 瀏覽: 29458 次
本期主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導 讀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發(fā)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這是高考評價體系研制成果的凝練和結晶。
高考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實現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轉變。力求運用教育評價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評價中完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機制設計,以及與素質教育理念、目標和要求的銜接。二是在評價理念上,實現了高考由傳統(tǒng)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的轉變。三是在評價模式上,實現了高考從主要基于“考查內容”的一維評價模式向“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評價模式的轉變。高考評價體系基于素質教育理論和考試評價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將素質教育目標與考查內容對接,將素質教育評價維度與考查要求對接。
本期文摘全文摘錄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完整內容,從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考查要求三個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也給出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些教育根本問題在高考領域的答案。老師們要認真研讀,全面了解“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準確把握高考備考方向,進而推動自我育人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熊禮才
2020年7月9日
目 錄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1、總綱
2、一核--高考核心功能
3、四層--高考考查內容
4、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
1、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總體特征
2、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關鍵概念和重要關系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目。錄
一、總綱……1
?。ㄒ唬└呖荚u價體系構建的意義和原則……1
?。ǘ└呖荚u價體系的內容與性質……3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5
?。ㄒ唬┝⒌聵淙恕?
?。ǘ┓者x才……5
?。ㄈ┮龑Ы虒W……5
.
三、四層--高考考查內容……6
(一)核心價值……6
?。ǘW科素養(yǎng)……9
?。ㄈ╆P鍵能力……12
?。ㄋ模┍貍渲R……13
.
四、四翼--高考考查要求……13
?。ㄒ唬┗A性……14
(二)綜合性……14
?。ㄈ眯汀?5
?。ㄋ模﹦?chuàng)新性……15
.
后記……16
.
.
.
.
.
一、總綱
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對加強高考內容改革頂層設計提出要求,明確指出要依據高考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荚囌猩贫仁俏覈幕窘逃贫龋橇⒌聵淙寺鋵崣C制的關鍵組成部分,必須維護和增強全國統(tǒng)一高考在人才選拔培養(yǎng)中的核心地位。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立足全面發(fā)展育人目標,構建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在內的高考考查內容體系。這位科學構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了明確目標,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根據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與國家教育改革相關政策文件構建的、符合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要求的、用于指導高考內容改革和命題工作的測評體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載體等。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通過解決“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從高考層面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給出了回答。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是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的重大舉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育人目標的必經之路。
(一)高考評價體系構建的意義和原則
高考評價體系是深化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基礎工程、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對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國家科學選才、社會公平公正的有機統(tǒng)一以及協(xié)調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都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第一,高考評價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的科學系統(tǒng)。它依托現代測評理論和技術,科學設定核心功能,精心設計考查內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載體,創(chuàng)造性地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考試評價過程,以實現高考評價目標與素質教育目標的內在統(tǒng)一,切實將高考打造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高考評價體系是發(fā)揮高考正向積極導向作用的堅實基礎。它將國家和高校的選才需求與素質教育育人目標有機聯(lián)通,是實現“招-考-教-學”全流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無縫銜接、良性互動的關鍵。高考評價體系通過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優(yōu)化評價手段、深化命題實踐改革,全面、客觀、準確地測量和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打破“唯分數”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創(chuàng)造條件。
第三,高考評價體系是教育公平的強力助推器。它奠定了堅實的命題理論基礎,構建了科學嚴謹的學科命題指南,為確保高考的考試質量提供了充分的技術保障與體系支撐,有利于發(fā)揮考試對教育公平的促進作用。同時,高考評價體系提供了大量科學評價數據,還能為基礎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和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公平分配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第四,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內容改革持續(xù)深化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縱深推進的重要保障。通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評價體系,形成深化高考內容改革、持續(xù)指導命題實踐的長效機制,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高考評價在科學區(qū)分學生綜合素質及選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為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優(yōu)化高校招生綜合評價機制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高考評價體系高度契合高中課程改革理念,可以積極促進素質教育正向導向作用的發(fā)揮,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評價體系,要重點把握以下五個基本原則。
第一,突出方向性。高考評價體系的構建,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高考改革要有利于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緊密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這一教育首要問題,將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第二,堅持科學性。高考評價體系從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出發(fā),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體現各類高校選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學把握教育教學、學生成長和人才選拔的規(guī)律,有效提升高考選才的效度。高考評價體系的研制過程嚴謹規(guī)范,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在政策文件、基礎理論、國際文獻比較、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高校人才選拔需求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確保體系內容的科學性。
第三,反映時代性。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正加速邁向偉大復興,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具個性的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這都對我國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改革事關教育現代化發(fā)展全局,要通過構建理念先進、面向未來的高考評價體系,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助力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規(guī)劃目標。
第四,體現民族性。我國歷史悠久綿長、文化博大精深,在長期的教育和考試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以德為先、注重公平、尊重知識等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觀念。高考評價體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契合我國注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文化傳統(tǒng),突出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zhèn)涞娜瞬庞^,有助于培育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五,突顯公共性。高考是大規(guī)模高利害考試,又因社會環(huán)境和考試文化等因素而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敏感性。面對多元化的現實期待和利益訴求,高考評價體系的設計堅持統(tǒng)籌兼顧,既要實現改革任務要求,又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平性訴求,確保選拔的科學性,避免應試教育的弊端,進而服務于國家的人才儲備戰(zhàn)略和現代化建設。作為人才選拔培養(yǎng)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高考尤其注重與基礎教育教學關系的處理。高考評價體系與高中課程改革的理念充分銜接契合,與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將進一步發(fā)揮對素質教育正向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高考評價體系的內容與性質
高考評價體系主要由“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內容組成。其中,“一核”為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提煉,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是素質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回答“怎么考”的問題。同時,高考評價體系還規(guī)定了高考的考查載體--情境,以此承載考查內容,實現考查要求。
.
高考評價體系是“一體兩面”的綜合體系。首先,它是評價考生素質的理論體系。以“四層”為考查內容,評價考生素質內涵;以“四翼”為考查要求,評價學生素質達成度。其構建始于對教育根本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質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理論呈現。其次,它是指導和評價高考命題的實踐體系。通過“四層”規(guī)定命題內容、“四翼”保障命題水平,高考評價體系將有力促進高考內容改革和命題質量的提升。
高考評價體系是對中國特色教育評價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將持續(xù)推進我國高考內容改革的深化。它將在今后的高考實踐中接受檢驗并不斷完善,為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強保障。
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命題、評價與改革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題人員、高考研究人員、教育考試管理人員及廣大師生學習參考使用。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新發(fā)展、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的新向往,都對高考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不僅承載選拔和評價的功能,而且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目標,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考試的引導作用,切實體現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選拔、考試評價、教育引導和教學反撥的一體化新格局。
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全方位、系統(tǒng)化地闡釋“為什么考”的問題?!耙缓恕奔仁菍λ刭|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高度概括,又是使高考內容改革始終堅持正確方向、不斷鞏固和提升高考為國選才育人水平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ㄒ唬┝⒌聵淙?br />
高考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教學體系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高考作為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強化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yǎng)、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全面彰顯高考的育人功能。
?。ǘ┓者x才
高考必須堅持服務選才。立足于服務國家、服務高校選才這一基本點,高考要為國家和高校選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因此,高考要緊密圍繞科學選才、提供質量、促進公平的目標,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評價人才的方法,使人才選拔標準更全面、方式更科學;要保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保證適宜的考試區(qū)分度,促進人才合理分流、配置,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供有力保障。
(三)引導教學
高考必須堅持引導教學。作為大規(guī)模高利害考試,高考客觀上對高中教學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高考結果直接影響學生獲得的教育資源和將來的發(fā)展,甚至影響對地方教育發(fā)展的成效評價和資源投入。因此,高考對基礎教育教學的引導作用具有較強的現實動能和深厚的社會根基。
高考評價體系將“引導教學”納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順教考關系,增強“以考促學”的主動意識。通過考試改革,緊密對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進一步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育人體系,著力扭轉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提升教育評價水平并發(fā)揮正向積極的導向作用;通過高考改革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協(xié)調推進,在實現高校人才選拔目標的同時,高度契合高中課程改革的培養(yǎng)目標和評價目標,從而達到理順教考關系、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養(yǎng)體系。
高考評價體系以黨的教育方針、國家發(fā)展需求、高校選才要求為方向,實現正確引導;充分考慮國家課程標準內容、教學實際情況,實現科學引導;重點關注教考關系,靈活調整引導方法和手段,實現有效引導。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育改革中發(fā)揮著統(tǒng)領作用,決定著高考的前行方向和價值取向。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既各有側重有相互關聯(lián),是高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兩個基本手段?!傲⒌聵淙恕⒎者x才、引導教學”構成整體的功能機制,體現了高考在人才選拔培養(yǎng)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
.
三、四層--高考考查內容
根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遵循考試評價的規(guī)律,高考評價體系將應考查的素質教育目標凝練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四層”考查內容。在“四層”的構建中,“核心價值”指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起到方向引領作用;“學科素養(yǎng)”承接核心價值的方向引領,統(tǒng)攝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是支撐和體現學科素養(yǎng)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備知識”是培養(yǎng)能力、達成素養(yǎng)的基礎?!八膶印本o密關聯(lián),構成有機整體,使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得到系統(tǒng)的體現。
(一)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綜合,是在各學科中起著價值引領作用的思想觀念體系,是其在面對現實的問題情境時應當表現出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綜合。核心價值旨在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關鍵。核心價值集中反映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在高考評價體系的考查內容中居于首要位置,引導其他三項考查內容。
核心價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3個一級指標和10個二級指標。
“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正確政治立場、態(tài)度和基本觀念,包含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識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掌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包含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要求,屬于科學思想方法的范疇。
“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意志品質和精神情懷,包含品德修養(yǎng)、奮斗精神、責任擔當、健康情感和勞動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
表1核心價值指標體系
.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內涵
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理想信念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
愛國主義情懷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中華民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認同中華文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獻祖國。
法治意識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能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能夠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維護公平正義,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堅持無神論,反對唯心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相信科學,尊重事實,追求和傳播真理。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堅持用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修正錯誤。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分析社會歷史現象,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改革發(fā)展潮流。
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品德修養(yǎng)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大愛大德大情懷。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個人品德。理性面對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環(huán)境等方面的倫理問題與倫理沖突,自尊自信、意志堅強。
奮斗精神樹立高遠志向,認同奮斗成就幸福、奮斗者最幸福的觀念。歷練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責任擔當具有社會責任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義務。具有集體主義精神,以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為先。積極維護公共利益,關注并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
健康情感具有健康意識,注重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意識,在生活中能夠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
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認同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堅持以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愿意為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
(二)學科素養(yǎng)
學科素養(yǎng)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能夠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指導下,合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效整合學科相關知識,運用學科相關能力,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學科素養(yǎng)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培養(yǎng)形成,既是基礎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選拔的要求。
學科素養(yǎng)融會國家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中的素養(yǎng)內涵,基于理論邏輯分析與實證調研結果,構建出適合在考試評價中表達和測量的指標體系。學科素養(yǎng)包括“學習掌握、實踐探索、思維方法”3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
“學習掌握”是指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進行有效輸入、編碼、儲存各種形式的信息的綜合品質。從人類學習的認知機制來看,“學習掌握”是認知加工和行動輸出的前提和基礎。在信息時代,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涌現,個體必須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夠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理解信息并將其納入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中,能夠根據已接收的新信息與解決問題的需求建立各種知識組合。“學習掌握”包含3個二級指標:信息獲取、理解掌握、知識整合。
“實踐探索”是指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組織整合相應的知識和能力、運用不同的技術方法進行各種操作活動以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皩嵺`探索”包括認知操作和行動操作兩個方面,是個體改造世界的核心品質?!皩嵺`探索”是信息輸入和認知加工之后的必然結果,是完成認知學習和實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實踐探索”包含3個二級指標:研究探索、操作運用、語言表達。
“思維方法”是指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內在認知品質?!八季S方法”是思維的品質、方式和能力的綜合,是個體高質量地解決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的基礎。“思維方法”是認知加工的關鍵構件,是個體在信息時代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認知品質,也是未來社會人才所需要的終身素養(yǎng)?!八季S方法”包含3個二級指標:科學思維、人文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
表2學科素養(yǎng)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表現
學習 掌握信息獲取適應社會信息化趨勢,通過各種方式與渠道獲取信息,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求,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完成信息獲取能力。
理解掌握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系統(tǒng)化、多層面、多角度地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融會貫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實質,把握新舊信息的聯(lián)系,形成對新信息的準確判斷、分析與評價。
知識整合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對獲得的學科知識和相關信息進行概括整合,形成與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對應的產生式系統(tǒng),能夠將新獲得的知識納入已有知識結構或知識體系,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
實踐 探索研究探索根據應對新的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實施調研、探究或實驗活動。分析結果,提出新觀點或發(fā)現新問題,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
操作運用分解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運用實驗等動手操作方法,探究所要解決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各種問題。綜合各種技術方法進行組合創(chuàng)新,將創(chuàng)意或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yōu)化,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現實情境問題。
語言表達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準確傳達信息并進行交流溝通。能夠根據具體情境的不同,選用口語、書面語等不同語體并靈活轉換。熟練運用圖像、圖表、圖片表達思維、觀點,借助口語、書面語或繪圖等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靈活運用各種文本形式準確表達個人的情感、思維和觀點。能夠根據情境需要,運用外語進行交流
思維 方法科學思維采用嚴謹求實的、實證性的邏輯思維方式應對各種問題。能夠根據對問題情境的分析,運用實證數據分析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問題的內在聯(lián)系,以抽象的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lián)系。運用抽象與聯(lián)想、歸納與概括、推演與計算、模型與建模等思維方法來組織、調動相關的知識與能力,解決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
人文思維運用歷史的、辯證的、審美的、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應對各種問題。能夠根據對問題情境的分析,從多元性、情境性、關聯(lián)性、層次結構性、動態(tài)平衡性、開放性和時序性等方面把握問題與事物的本質。綜合運用聯(lián)想、類比、引申等思維方法,組織、調動相關的知識與能力,解決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
創(chuàng)新思維運用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式應對問題情境,組織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注重獨立性、批判性、發(fā)散性的思考。綜合運用直覺的、頓悟的、靈感的、形象的、邏輯的方法,提出新視角、新觀點、新方法、新設想,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
.
(三)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是使學習者適應時代要求并支撐其終身發(fā)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價值、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是高水平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學科素養(yǎng)導向,承接學科素養(yǎng)要求,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之際,高考評價體系確立了符合考試評價規(guī)律的三個方面的關鍵能力群:第一方面是以認識世界為核心的知識獲取能力群;第二方面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實踐操作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蓋了各種關鍵思維能力的思維認知能力群。根據高考的特征,高考評價體系將這三個方面關鍵能力的發(fā)展水平作為主要考查內容,以區(qū)分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引導基礎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1.知識獲取能力群
“知識獲取能力”是指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客觀描述世界、科學解釋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認識世界、學會學習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解碼能力、符號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經過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知識獲取能力強的學習者應當能夠閱讀和理解學科的各種主要文本、基本符號,能夠客觀全面地獲取相關信息,能夠從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夠準確概括和描述學科所涉及基本現象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并從中發(fā)現問題;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發(fā)現隱含的規(guī)律或原理;能夠對學科基本知識進行機構化理解,形成學科知識網絡。
2.實踐操作能力群
“實踐操作能力”是指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進行學以致用的學科認知操作和行動操作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主要包括:實驗設計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經過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學習者應當能夠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科學收集、處理并解釋實驗數據;能夠根據行為目標和面臨的客觀條件,設計或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能夠對問題解決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進行基于事實和邏輯的論證;能夠根據方案的實際結果不斷修正和改進方案;能夠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進行溝通交流,準確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合作解決問題。
3.思維認知能力群
“思維認知能力”是指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進行學科認知加工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學習者在秉持科學態(tài)度,運用嚴謹的理性思維和豐富的感性思維,發(fā)現新問題、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結論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能力,是激發(fā)個體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創(chuàng)新人格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主要包括: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等;
經過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思維認知能力強的學習者應當能夠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辨,發(fā)表獨立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看法;能夠從多個視角觀察、思考同一個問題;能夠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不同方法,發(fā)散地、逆向地解決問題;能夠通過敏銳的洞察能力,發(fā)展復雜、新穎情境中的關鍵事實特征和有價值的新問題;能夠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情境,解決新問題,得出新結論,并且能夠科學地反思和驗證自己的新結論,以確保新結論的可靠性。
?。ㄋ模┍貍渲R
必備知識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它是由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學科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技術和基本原理組成的基本知識體系。這一知識體系由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構成,是應對情境所必須具備的各種復雜的產生式系統(tǒng)。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一樣,是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支撐。
基于學科素養(yǎng)導向的原則,對于經過高中階段學習、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而言,在知識領域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問題、基本原理與基本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確立場、觀點和方法;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科學精神與思維方法;掌握運用語言或其他符號形式進行表達的知識。對知識組織方式的要求是:掌握并形成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學科的基本知識機構,包括整體知識框架及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與方法,其中整體知識框架與基本事實以陳述性知識形態(tài)掌握并形成知識結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與方法以程序性知識形態(tài)掌握并保持;語言或符號表達的知識以程序性知識形態(tài)掌握并保持。
.
四、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高考評價體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質教育應達成的內容表現與形式表現,是在高考中對素質教育進行評價的基本維度。它既回答了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素質教育體系中高考“怎么考”的問題,也回答了再高考這一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如何科學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問題?!八囊怼笨疾橐笠环矫骟w現了高校在人才選拔中對學生素質進行評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對普通高中學業(yè)質量達標水平、學生核心素養(yǎng)達成水平以及高中素質教育發(fā)展水平在高考評價中做出來解讀。因此,“四翼”既是落實高考“服務選才”功能的著力點,又是發(fā)揮高考“引導教學”功能的抓手。
在高考命題的實施過程中,“四翼”是聯(lián)結“四層”高考考查內容與高考命題實踐的紐帶。高考評價體系通過“四翼”實現對學生“四層”的有效考查,也通過“四翼”實現對高考試題質量的有效評價。因此,“四翼”既是落實高考“服務選才”功能的著力點,又是發(fā)揮高考“引導教學”功能的抓手。
在高考命題的實施過程中,“四翼”是聯(lián)結“四層”高考考查內容與高考命題實踐的紐帶。高考評價體系通過“四翼”實現對學生“四層”的有效考查,也通過“四翼”實現對高考試題質量的有效評價。因此,“四翼”不僅是評價學生素質高低的基本維度,也是評價高考試題質量優(yōu)劣的基本指標。
(一)基礎性
素質教育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這主要體現在前一階段學習成果是后一階段學習成果的基礎。扎實牢靠的學習成果是學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堅實基礎。對于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來說,應該為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下牢固的基礎。基礎扎實的學習者能夠在廣闊的學科領域中準確理解并熟練掌握主干內容,具備應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與基本素養(yǎng),具備進入高等學校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基礎性包括學科內容的基本型、通用性已經情境的典型性。它要求以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中最基本的問題情境作為任務創(chuàng)設和基本知識能力運用考查的載體,對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掌握的學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維方式進行測量與評價。
?。ǘ┚C合性
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教育體系的基本要求。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學習者能夠綜合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合理地組織、調動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和能力,高質量地應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中的復雜問題情境,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甚至融會貫通。具體而言,對同一層面的知識、能力、素養(yǎng)能夠橫向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網絡;對不同層面的知識、能力、素養(yǎng)能夠縱向融會貫通,了解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之間是緊密相連、具備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整體。
綜合性不僅針對學科內容,還包括情境的復雜性。從學科內容選擇的角度看,綜合性要求以多項相互關聯(lián)的活動組成的復雜情境作為載體,能夠反映學科知識、能力內部的整合及其綜合運用,體現對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知識、能力、素養(yǎng)之間的縱向整合能力以及綜合運用水平的測量與評價。
(三)應用性
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能夠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肩負民族復興使命的時代新人。素質教育培養(yǎng)出的合格人才應該能夠學以致用,能夠探索并解決日常生活、學術科研、國家發(fā)展乃至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在應用性方面表現出色的學生善于觀察各種現象,能夠主動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社會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高度關注與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科學技術進步、生產生活實際等緊密相關的內容與問題,具備良好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應用性要求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為載體,將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有機整合和運用作為考查目標,設計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對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遷移課堂所學內容、理論聯(lián)系實際水平的測量與評價。
?。ㄋ模﹦?chuàng)新性
素質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對創(chuàng)新性的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突出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也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作為重要方向。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思維品質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特征。具備良好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生能夠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善于獨立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他們具備敏銳發(fā)現舊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具備推測、設想并周密證明的能力,具備探索新方法、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新性要求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要求對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新穎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動思考,完成開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務,發(fā)現新問題、找到新規(guī)律、得出新結論的水平進行測量與評價。
.
.
.
后記
高考是一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試制度。教育部考試中心(原國家教委考試管理中心)自1987年成立以來,一直在教育部領導下承擔高考命題工作,始終將推進高考內容改革作為命題工作的重要基礎,多年來進行了持續(xù)而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考內容改革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構建高考評價體系的研究工作隨之啟動。
為使高考內容改革研究更能體現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符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根本遵循,保證改革的理論成果更加科學系統(tǒng),實踐指導作用更為持久長效,教育部考試中心根據教育部高考內容改革的工作部署,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構建高考理論與實踐體系的構想,并組織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的150余位專家學者,將全國劃分為五大片區(qū),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進行了廣泛的實證調查研究。同時,對國家政策文件、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高校人才選拔需求、基礎理論等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文獻梳理和分析研究,最終形成理論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國際化與民族化相結合、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相銜接的研究成果--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有助于充分發(fā)揮高考育人功能和積極的導向作用,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次出版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是對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核心內容的精煉呈現。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研究和構建,以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的編寫出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支持。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各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教學學者、高考學科測評專家、課程標準研發(fā)人員、中學教師及各界相關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人民教育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大力幫助。在此,謹對上述參與和支持本書研究出版的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希望廣大讀者對本書的錯謬之處提出批評指正。
……編者
…… .2019年8月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
目…錄
第一章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總體特征……1
一、高考評價體系是以價值為引領的評價體系……1
二、高考評價體系是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2
三、高考評價體系是科學的評價體系……3
四、高考評價體系是創(chuàng)新的評價體系……4
第二章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關鍵概念和重要關系……5
一、“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 ……5
……(一)立德樹人-高考的根本任務……5
……(二)服務選才-高考的基本功能……6
……(三)引導教學-基礎教育對高考的現實要求……7
……(四)三大功能之間的關系……9
二、“四層”:高考的考查內容…… ……10
……(一)“四層”考查內容的構建原則…… …… ……10
……(二)核心價值在高考考查中的引領作用…… …13
……(三)學科素養(yǎng)在高考考查中的導向作用…… ……14
……(四)關鍵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點內容…… ……15
……(五)考查內容在發(fā)展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5
三、“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15
…(一)基礎性:高考強調基礎扎實…… ……16
……(二)綜合性:高考強調融會貫通……16
……(三)應用性:高考強調學以致用……16
……(四)創(chuàng)新性:高考強調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16
四、情境: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載體……17
?。ㄒ唬┣榫撑c情境活動的定義…… ……17
(二)情境的分類和情境活動的分層……18
?。ㄈ┣榫澈汀八膶印薄八募健钡年P系……18
(四)情境在命題中的運用……20
后記……21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深化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基礎工程、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對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全面把握高考評價體系的總體特征,深入理解高考的核心功能,準確把握高考的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靈活運用不同類型的試題情境,恰當使用高考評價體系,有利于通過高考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揮高考對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
第一章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總體特征
.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明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質教育發(fā)展中的內涵:“一核”為考查目的,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提煉,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是素質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回答“怎么考”的問題。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梳理了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遵循正確的研究方向、目標和科學的路徑、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高考命題理念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轉變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基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一個以價值為引領的、系統(tǒng)的、科學的、創(chuàng)新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在高考的各項工作中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高考評價體系是以價值為引領的評價體系
高考評價體系的構建,是高考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堅定回答。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教育各領域;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高考上接高等教育,下連基礎教育,是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立德樹人在高考中的落實力度、落實效果不僅直接關系到教育評價導向的正確性與科學性,也關系到教育根本任務的整體實現。
高考評價體系始終堅持以價值為引領,確保立德樹人在高考中的落實力度和落實效果,確保高考評價的正確方向。這種價值引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高考評價體系整體上遵循明確的價值取向。高考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首先明確將立德樹人作為高考的根本任務,進而圍繞立德樹人確立了高考其他兩項核心功能,即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無論是為高校選拔人才,還是引導基礎教育教學,都要堅持以德為先,確保高考工作的各個方面均圍繞立德樹人開展,從根本上保證高考方向正確,保障教育評價正向作用的發(fā)揮。
第二,核心價值在“四層”考查內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對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具有引領作用。核心價值是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綜合,要求學習者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奮斗精神、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提高審美意識、培育勞動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科素養(yǎng)對核心價值予以重點體現,而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的應用,也強調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各學科制定的命題指南,又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點,確定與學科相適應的核心價值的具體內容,確保將核心價值落實到每個學科中。
在實現機制上,高考評價體系探索出測量學生核心價值水平的有效方式,即以充分體現核心價值的問題情境承載考查內容。這些問題情境往往是復雜的生活實踐情境或學習探索情境,學生必須以正確的思想觀念為指導,才能夠有效思考和解答。學生的回答將反映出其核心價值水平。恰當而豐富的情境設置使核心價值可感可測,確保價值取向對命題實踐的引領作用。
二、高考評價體系是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
高考評價體系是由“一核”“四層”“四翼”構成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其系統(tǒng)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整體性。“一核”“四層”“四翼”是一個整體。三者彼此關聯(lián)、協(xié)調一致?!耙缓恕弊鳛榭傮w目標,體現在“四層”“四翼”中;“四層”圍繞“一核”目標并遵循“四翼”要求進行設計;“四翼”對“四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提出具體要求,從而確保“一核”目標的實現。高考評價體系并非三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強調三者共同發(fā)揮作用。
第二,層次性。首先,“一核”“四層”“四翼”都是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一核”是考查目的,包括“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是考查內容,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是考查要求,包括“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其次,三者又分為兩個層次:“一核”規(guī)定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而“四層”“四翼”是實現“一核”的具體路徑。
第三,穩(wěn)定性。高考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黨的相關政策要求、國家選才需求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訴求,充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借鑒國內外先進測量理論和實踐成果,既有堅實的理論支撐,又經過實踐的檢驗。這些因素具有持續(xù)性,在短時期內不會產生大的變動,從根本上保證了高考評價體系功能、結構、內容的相對穩(wěn)定。這對保持人才選拔的有序性和維護基礎教育教學的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適應性。高考評價體系并非一成不變,雖然其整體架構具有穩(wěn)定性,但具體內容將會根據外界影響因素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從而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更加靈活的策略應對現實中的新問題,更好地實現高考的功能。。
三、高考評價體系是科學的評價體系
考試招生制度是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考內容改革又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作為高考內容改革的重要舉措,高考評價體系的構建要遵循正確的方向、路徑、方法和程序,以確保高考這一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評價科學、指揮得當,充分發(fā)揮其在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三者有機統(tǒng)一中的作用。
第一,在研制方向上,高考評價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為基本遵循,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為政策依據,以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為考查依據,妥善處理整體與局部、上游與下游、理論與實踐、穩(wěn)定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與學科內容深度融合,助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在研制路徑上,高考評價體系廣泛吸納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成果,是對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及評價測量等領域成果的集成與創(chuàng)新。高考評價體系既體現達標意識,銜接基礎教育的育人目標,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個學科課程標準,對接其內容范圍,符合學業(yè)質量水平要求;又具有前瞻意識,銜接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依據高校選才需求,充分考慮各類高校不同專業(yè)對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
第三,在研制方法上,高考評價體系采用理論基礎研究和實證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秉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踐檢驗理論的原則,確保其在理論上有扎實的基礎,在實踐中經得起檢驗并能有效指導實際工作。
第四,在研制程序上,高考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不僅多輪征詢各方面專家意見,反復論證、修改完善,而且根據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命制試題,在全國多個省市完成多輪試測,以確保理念的先進性、內容的科學性和實踐的可操作性。
.
四、高考評價體系是創(chuàng)新的評價體系
根據黨的教育方針提出的新要求、國家發(fā)展的新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新任務,高考評價體系重新界定高考的功能定位,轉換評價理念,優(yōu)化評價模式,為實現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基礎。高考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教育功能上,實現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轉變。高考評價體系從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出發(fā),立足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力求運用教育評價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評價中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機制性設計,以及與素質教育理念、目標和要求的體系性銜接,從而充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維護和增強全國統(tǒng)一高考在人才選拔培養(yǎng)中的核心地位”的要求。
第二,在評價理念上,實現了高考由傳統(tǒng)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的轉變。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高考的評價理念逐漸從“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為國家選拔了大批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明確、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教育測量理論的發(fā)展,高考的評價理念也逐步與時俱進、升級換代。高考評價體系在高考內容改革多年的實踐基礎上,吸收中外教育發(fā)展和評價研究的新成果,結合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新要求,將知識與能力的考查內容拓展至包含價值、素養(yǎng)、能力、知識的考查內容體系,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高考評價新理念,并通過嚴謹的理論研究和扎實的實踐探索,完成了基于這一理念的“一核”“四層”“四翼”評價體系的構建。
第三,在評價模式上,實現了高考從主要基于“考查內容”的一維評價模式向“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評價模式的轉變。長期以來,高考通過《考試大綱》等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定了考查的知識內容范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能力要求,主要體現對知識掌握程度和應用水平的評價。無論從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還是從銜接新時代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要求來看,都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高考評價體系基于素質教育理論和考試評價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將素質教育目標與考查內容對接,將素質教育評價維度即考生素質的達成度與考查要求對接,創(chuàng)設出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出考生素質的問題情境這一考查載體,從而形成“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的素質評價體系,由此開創(chuàng)了一種嶄新的多維立體評價模式。
.
第二章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關鍵概念和重要關系
.一、“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新發(fā)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以及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新需求都對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時代、新要求,高考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全方位、系統(tǒng)化地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明確“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做好頂層設計,整體提升高考為國選才育人的水平。
?。ㄒ唬┝⒌聵淙?-高考的根本任務
1落實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考性質定位的決定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人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教育各領域。高考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領域、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旗幟鮮明地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不斷強化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培養(yǎng)和選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養(yǎng)是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的過程。其中,育人是根本,體現為立德鑄魂。高考要結合新時代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引導學生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高考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覆蓋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創(chuàng)新的思維、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審美情趣以及崇尚勞動的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高考要充分發(fā)掘各學科育人資源,發(fā)揮各學科育人優(yōu)勢,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全面系統(tǒng)、創(chuàng)新性地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2突出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考甄選功能的核心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維護和增強全國統(tǒng)一高考在人才選拔培養(yǎng)中的核心地位。高考是落實國家人才強國戰(zhàn)略、選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制度,肩負為高等學校選拔合格新生、保障高校生源質量的重任。合格新生的選拔標準,不僅包括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更包括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不僅包括智育的要求,更包括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要求。其中,又特別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即通過高考的考查,使具備較高政治覺悟、高尚道德情操和優(yōu)秀意志品質的學生脫穎而出。
3堅持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考導向作用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高考關系到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客觀上對基礎教育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高考的指導思想、考試內容、考查要求和形式,都將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推進產生重要影響。高考評價體系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融入考試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考查,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理念、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考查,根本目的是通過考試的導向作用,促使基礎教育在教與學的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高考評價與基礎教育教學一起形成德育合力,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并促使學生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從而共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服務選才--高考的基本功能
高考的基本功能是為不同類型的高校選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其選拔水平關系到高等教育質量乃至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考不僅是為高校選拔新生,也是為國家選拔人才。因此,服務選才不僅是高考制度建立的目的、存在的依據,也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和使命。
1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更加充分地發(fā)揮高等教育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考的高利害性與選拔性使其成為國家政策與教育活動之間的傳導器,不同的考試取向會帶來不同的教育行為與教育結果。高等教育的起點始于高考,高考的內容選取與價值導向將對大學新生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構成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高考的人才選拔要求必須與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方向相一致、與培養(yǎng)要求相契合,高考考試科目的設置、考試內容的選取也必須與高等教育對于大學新生知識結構的要求相契合。因此,高考必須始終準確把握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對高等教育人才選拔的要求,充分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注重對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體現,從而助力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
2推動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加速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與知識社會的來臨,世界各國國力競爭逐漸加劇。在未來發(fā)展中,為提高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培養(yǎng)出大批具備合理知識結構、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理念的各類專業(yè)人才。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當前,我國正處于從教育大國、人力資源大國向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過程中,新的時代格局、新的人才觀特別是目前正在實施的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都對考試招生制度和人才選拔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改革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zhàn),高考改革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因此,根據國家總體戰(zhàn)略布局,高考必須緊緊圍繞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主題,確保選拔出高質量的人才。
3助力社會公平公正秩序的維護
高考不僅要保障國家人才選拔的質量,而且應助力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推進。高考不僅是一種教育機制,也是一種社會機制,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形式,高考公平性的最顯著特征是排除了社會地位、社會關系、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等人為因素的干擾,給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使考生能夠憑借真才實學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對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高考促進了社會的縱向流動、橫向流動與區(qū)域流動,疏通了社會流通渠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結構的重組與穩(wěn)定。因此,高考也因其在公平性方面的優(yōu)勢而成為一種長期穩(wěn)定的制度,并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三)引導教學--基礎教育對高考的現實要求
高考對基礎教育具有反撥作用,對教學的影響具有“二重性”:使用得當可發(fā)揮其正向積極的導向作用,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使用不當則會導致片面追求升學率、文理偏科等后果??荚嚺c教學相互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二者都統(tǒng)一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下,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同時二者又相對獨立,遵循的規(guī)律、呈現的方式和實施的路徑都存在較大差異。當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時,形成“教考和諧”的局面,會推進教育的進步;當二者不相匹配甚至產生矛盾時,就會阻礙教育改革的推進。在考試與教學的矛盾運動中,教學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高考作為一種高利害考試,雖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卻對主要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反撥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會影響矛盾的發(fā)展;在特定條件下,甚至會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高考科目和內容設置對中學教學存在較大影響,在形成“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局面的同時,也造成“不考便不教、不學”的弊端。新一輪高考改革更加強調育人功能,因此,高考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始終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1助力素質教育發(fā)展,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實
高考改革與高中課程改革攜手共進,注重選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對接。高考改革必須站在教育改革發(fā)展全局的高度,發(fā)揮關鍵的、積極的導向作用,進而推動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落實和扎根。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根據《實施意見》的要求,國家課程標準是高考設計命題內容的依據之一。新一輪高考改革與課程改革同向同行,突出考試內容的整體設計。高考評價體系立足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從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出發(fā),通過考試評價手段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體現在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和考查方式中,為實現對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測量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以考查內容為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在整合以往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的過程中,將核心素養(yǎng)自然融入,強化共同基礎。優(yōu)化后的考查內容與高中課程改革的培養(yǎng)目標深度契合,將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個性發(fā)展和高校人才選拔。在試題命制層面,進一步強調情境化設計,緊密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擴展素材選取范圍,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考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從而推動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實。
2.推動基礎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當前,部分高中教學中還存在著“滿堂灌”、機械重復訓練、實驗教學和實踐教育不足、忽視高階能力發(fā)展等問題。因此,新時代高考在助力課程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等方面大有可為。
以考查要求為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翼”突出基礎性。高考圍繞學科主干內容,加強對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絕偏題怪題和繁難試題,引導教學重視教材,夯實學生學習基礎,給學生提供深度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同時,“四翼”也十分注重綜合性、應用性與創(chuàng)新性,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從多角度作答,使“死記硬背”“機械刷題”“題海戰(zhàn)術”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從“解題”向“解決問題”、從“做題”向“做人做事”轉變。
在考查內容的全面性上,高考命題在注重能力和素養(yǎng)考查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對德育的考查,優(yōu)化試卷結構和題型,加強對體美勞的考查和引導,形成覆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要求的考試內容體系,促進教、學、考的有機統(tǒng)一,助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培養(yǎng)終身學習能力,促進人的持續(xù)發(fā)展
當前,以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對各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因此發(fā)生著重大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更加注重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理念的核心,就是所有社會成員在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能進行自我提高。因此,高考不僅要著眼于基礎教育的變革,更要適應終身學習這一新的時代要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考從社會發(fā)展變化對人才的新要求出發(fā),加大了對學生在信息時代應具有的閱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新一輪高考內容改革著重通過優(yōu)化考試內容,呈現出開放、綜合、靈活、多樣的特點,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可塑性強、能持續(xù)學習的人才,助力我國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
…(四)三大功能之間的關系
高考評價體系“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發(fā)揮統(tǒng)領作用,決定高考的前行方向和價值取向;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lián),是高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兩個基本手段。“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構成結構嚴謹的整體系統(tǒng),體現了高考在教育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三者關系如圖1所示。
首先,立德樹人對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起到價值引領作用,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是立德樹人的具體實現。其次,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的功能具有共同的基礎和內在的關聯(lián)。服務選才功能堅持科學的選拔標準和選拔方式,通過“以考促學”更好地引導教學,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引導教學功能充分發(fā)揮高考積極的導向作用,推進基礎教育改革,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高考選拔出的人才更加符合高校的需求。兩者共同作用,促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協(xié)同發(fā)展,確保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四層”:高考的考查內容
?。ㄒ唬八膶印笨疾閮热莸臉嫿ㄔ瓌t
根據國家課程標準、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考試測評的規(guī)律,高考評價體系將所考查的素質教育目標提煉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層內容。“四層”考查內容的構建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1適切而充分
首先,“四層”的構建應適切恰當,符合實際。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都是高考能夠考查并且應該引導的內容,歷年的高考命題也積累了充足的實踐經驗。其次,“四層”要有足夠的容量,將素質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內涵納入其中,涵蓋素質教育的主要層面。
核心價值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綜合。它是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能夠通過學科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途徑培養(yǎng)的、在各學科中起著價值引領作用的、最基礎最持久的思想觀念體系,是面對現實的問題情境時應當表現出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核心價值要求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提升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奮斗精神,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提高審美、培育勞動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內涵覆蓋了德、智、體、美、勞五個領域。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強調學科特性不同,核心價值強調的是學科共性。
學科素養(yǎng)是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問題時,能夠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指導下,合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效地組織整合學科的相關知識,調動運用學科的相關能力,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它是在對黨的教育方針、國家教育政策、高中課程標準、高校培養(yǎng)方案和國際相關教育測評框架進行文獻分析研究,以及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相關群體進行實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并形成的。
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問題時,有效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它是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所必須具備的、支撐學習者終身發(fā)展和適應時代要求的知識和能力,是培育核心價值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是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支撐和前提。通過學科素養(yǎng)導向,可以對考查內容中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調整,提高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獲取效率,并促進其對所掌握知識與能力的有效運用。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支撐終身發(fā)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并將關鍵能力的內涵進一步闡釋為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職業(yè)能力。高考“四層”考查內容中的關鍵能力將《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的關鍵能力學科化,在整合高校專業(yè)學習的能力要求、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學業(yè)要求以及歷年高考考查的各學科能力的基礎上,取精用宏、合理整合而成的。與各學科此前的能力要求相比,關鍵能力有兩點不同。一是更加契合時代需求。社會不斷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如閱讀能力雖然一直是高考語文的考查重點,但信息時代對閱讀能力的要求發(fā)生了變化。因此,高考語文的關鍵能力之一--閱讀能力也相應由注重精讀轉向強調精讀、泛讀等各種閱讀策略的靈活運用,由注重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轉向側重對文本傳遞的各類信息的審視闡釋能力。二是強調具備學習能力的重要性。關鍵能力不僅包括學生已經獲得的能力,還包括在未來獲取新知識、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能力。
必備知識是在梳理高校專業(yè)學習要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歷年高考考查的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考試形式和教學實際情況系統(tǒng)整合、掇菁擷華而成的。與此前高考考查的知識內容相比,必備知識主要有三點不同。一是有所更新,體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新研究、新認識、新成果,如思想政治學科及時吸納補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二是有所增刪,如數學學科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修訂情況以及文理不分科的新高考要求,對知識內容進行了調整。三是考查方式上有所變化,減少對靜態(tài)知識的考查,而將考查點放在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可遷移的知識上。
2明確且連貫
“四層”考查內容之間的界限清晰明確。其中,核心價值與必備知識的區(qū)別比較明顯:核心價值屬于思想觀念;必備知識主要以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形態(tài)呈現。學科素養(yǎng)是連接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與關鍵能力的共性較多,兩者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科素養(yǎng)必須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方法和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即核心價值的指導;二是學科素養(yǎng)主要用于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三是學科素養(yǎng)的綜合性更強。以司機開車類比,司機必須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規(guī)、基本駕駛理論、車輛基本構造等基本內容,這些屬于必備知識;一個合格的司機,能夠熟練開車上路,安全駕駛,遵守交規(guī),即具備了關鍵能力;一個高水平的司機,能夠在復雜的路況中靈活應對棘手問題,完成較為困難的駕駛任務,作出令乘車人舒心、其他人放心的駕駛判斷,則具備了學科素養(yǎng)。
“四層”考查內容以核心價值為引領,始終突顯核心價值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必然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人格修養(yǎng)、理想追求和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同時,“四層”是相互連接貫通的。在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輕視知識和貶低能力的傾向:如將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三者割裂開來;或者將知識視為能力和素養(yǎng)的對立面,認為積累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是矛盾的;或者站在素養(yǎng)綜合性的角度認為能力已經過時。這些看法不僅是機械的,而且是錯誤的。首先,二者既自成系統(tǒng),又互相關聯(lián),不存在脫離了知識的能力,更不存在脫離了知識和能力的素養(yǎng);其次,素質教育是全面教育,高素質的學生必然是在知識方面有較多積累、在能力和素養(yǎng)方面有較好發(fā)展的學生。
作為有機整體,“四層”考查內容之間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關系:核心價值是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考查中體現出的正確方向、正確價值觀、正確方法論、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等;學科素養(yǎng)反映核心價值,是在復雜情境中對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綜合運用;關鍵能力是以必備知識的學習探究為載體培養(yǎng)出來的,表現為對必備知識的運用,是形成學科素養(yǎng)的必要前提;必備知識的積累是形成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在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進行考查時,必然涉及對必備知識的考查。
3承前亦啟后
素質教育貫穿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在不同階段,素質教育的內容和重點有所不同,但應相互配合、相互滲透、協(xié)調發(fā)展。高考的橋梁地位決定了高考必然同時面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先后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高中階段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和學業(yè)質量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guī)定了高校92個本科專業(yè)類587個本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包含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兩個“國標”是高考評價體系的雙重參考依據。因此,在明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的具體內容時,既要具有達標意識,依據高中課程標準,對接其內容,符合其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意識,依據高校選才需求,充分考慮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和要求。
…“四層”是學生經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后應當具備的素質,也是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學習需要達到的素質。通過“四層”考查內容,高考實現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良好銜接。
(二)核心價值在高考考查中的引領作用
“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此給出了明確答案,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這“六個下功夫”,正是高考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和重要的方法論。
高考評價體系“四層”考查內容中,核心價值主要包含了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三方面的內涵,全面貫徹落實“六個下功夫”的核心要求,并充分體現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
1核心價值與“六個下功夫”的關系
基于文獻分析和實證調研,核心價值在“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部分涵蓋“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識”四個指標。其中,“理想信念”是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的關鍵。它要求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愛國主義情環(huán)”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學生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決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維護祖國統(tǒng)一;認同中華民族,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實現民族復興的使命感;認同中華文化,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備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部分,核心價值涵蓋“品德修養(yǎng)”“奮斗精神”“責任擔當”“健康情感”“勞動精神”五個指標。其中,“品德修養(yǎng)”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它要求學生認同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提升思想道德素養(yǎng),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具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皧^斗精神”要求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2核心價值與“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目標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作為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的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高考必須服務于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暗赖缕焚|和綜合素質”中的“健康情感”“勞動精神”兩個指標涵蓋了體、美、勞的意識和觀念?!敖】登楦小币髮W生具有健康意識,注重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育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皠趧泳瘛币髮W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認同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堅持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實現人生價值,愿意為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3核心價值引領“四層”考查內容
作為考查內容的第一層,核心價值既是考查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引領其他層次考查內容的總航標,對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考查必須置于核心價值的統(tǒng)領之下。因此,為了考核學生核心價值的水平,考查內容的選擇應該聚焦于能夠反映出核心價值的生活實踐和學習探索情境,從而測量出學生在分析解決這些情境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水平。
?。ㄈW科素養(yǎng)在高考考查中的導向作用
高考各科的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是以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進行界定的。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所學的各科知識內容繁多,涉及的能力也比較廣泛。為準確考核并切實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高考評價體系將考查內容定位為應對生活實踐、應對未來的學習或者高等教育的學習,聚焦于應對生活實踐與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問題時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即基于學科素養(yǎng)導向確定應考查學科的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
.
.
.
如圖2所示,“四層”考查內容是既相對獨立又密切關聯(lián)的四個層面,以“學科素養(yǎng)”為連接層實現了四層內容的融會貫通。
(四)關鍵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點內容
高考能夠通過基于教育測量學相關理論與技術獲取的考生(常模)能力分布,了解其實際認知水平,從而進行準確的測量和區(qū)分,為高??茖W選拔人才服務。將能力作為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不僅符合高考的客觀實際,也是銜接高考經過長期實踐所確立的“能力立意”命題理念的重要途徑,同時可以與基于“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新時代高考命題工作有效連接,確保新時代高考“四層”考查內容能落到實處,從根本上實現其考查效果。從“四層”考查內容的外在顯性效果看,關鍵能力也是非常直觀和明顯的。將關鍵能力作為整個“四層”考查內容的重心,是推進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測量學的規(guī)律性要求。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基于學科素養(yǎng)導向的關鍵能力也有所差異、各有側重。例如,對于語言類學科而言,語言解碼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是知識獲取能力群中的考查重點;對于自然科學類學科而言,實驗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則是實踐操作能力群中的考查重點。
?。ㄎ澹┛疾閮热菰诎l(fā)展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研制了學科學業(yè)質量標準,明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各自的功能定位。高考改革必須與高中課程改革攜手同行,共同推進高中課程、教學、教材、考試評價改革和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促進“學-教-考-招”有效銜接,著力扭轉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改變以學生成績和學校升學率為唯一標準的單一教育質量評價方式,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
高考評價體系“四層”考查內容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表達。高考評價體系以核心價值為引領,以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以關鍵能力為重點,以必備知識為基礎,使高考考查內容與素質教育的目標全面契合。高考從對知識、能力的考查到對知識、能力、素養(yǎng)、價值觀的綜合考查,不斷豐富考查內容,有力推動了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教育中的落實,進而有效助推高中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三、“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
根據國家發(fā)展所需人才的特質和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高考評價體系確立了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別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的角度對素質教育的目標進行評價。
(一)基礎性:高考強調基礎扎實
素質教育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這種連續(xù)性體現在前一階段學習成果是后一階段學習成果的基礎。對于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來說,應當為繼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牢固的地基。在廣闊的學科領域,高考關注各學科中的主干內容,關注學習者在未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所必須具備、不可或缺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因此,高考要求學生對基礎部分內容的掌握必須扎實牢靠。高考試卷中應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礎性試題,引導學生打牢知識基礎。例如,物理學科的基礎性內容包括牛頓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磁場和電磁感應、光的反射和折射等,這些基礎性內容在試題命制中必須盡量涵蓋。
?。ǘ┚C合性:高考強調融會貫通
素質教育是內涵豐富的全面發(fā)展教育。高考要求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既包括同一層面、橫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層面之間、縱向的融會貫通。以必備知識為例,各個知識點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處于整體知識網絡之中。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之間緊密相連,形成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整體網絡;基礎知識內容之間、模塊內容之間、學科內容之間也應相互關聯(lián)、交織成網。在命制試題時,要從研究對象或事物的整體性、完整性出發(fā),不僅要從學科內容上進行融合,突顯對復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試題呈現形式上豐富多樣,從而實現對學生素質綜合全面的考查。例如,設計一道關于某工廠選址的試題,就要綜合考慮氣候特點、環(huán)境保護、地方資源、人力資源、專業(yè)技術、國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這就會涉及地理、生物、化學、政治等不同學科的內容,體現了高考在核心價值引領下對知識的交叉、能力的復合、素養(yǎng)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
?。ㄈ眯裕焊呖紡娬{學以致用
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的教育培養(yǎng)中,應關注與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科學技術進步、生產生活實際等緊密相關的內容。為發(fā)揮高考的正向引導作用,避免考試內容與理論學習、實踐應用脫節(jié),在命題時應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使用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素材,選取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中的實際問題,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所學內容中蘊含的應用價值。
(四)創(chuàng)新性:高考強調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
素質教育中的智育和以往教育理念中的智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對創(chuàng)新性的強調。高考關注與創(chuàng)新密切相關的能力和素養(yǎng),比如獨立思考能力、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等,考查學生敏銳發(fā)覺舊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學生進行新穎的推測和設想并周密論證的能力,考查學生探索新方法、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因此,高考試題應合理呈現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善于發(fā)現新問題、找到新規(guī)律、得出新結論。例如,化學學科的創(chuàng)新思維形式包括研究新物質的結構、發(fā)現或合成新物質、發(fā)明新反應或合成方法、構建新理論或新機理、探索新技術或新方法等。因此,高考對化學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考查就包括推測反應現象或物質性質、設計物質合成或分離路線、闡釋機理或總結規(guī)律等。
總體而言,高考評價體系是“一體兩面”的科學評價體系:它既是理論體系,其構建始于對教育根本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質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體現;也是實踐體系,為高考命題、評價與改革提供依據。作為實踐指南,高考評價體系可以供教育教學人員通過“四層”考查內容評價學生素質內涵,以“四翼”考查要求評價學生素質達成度;也可以供教育考試管理人員根據“四層”規(guī)定的命題內容以及“四翼”規(guī)定的命題要求,有效評價高考試題本身的質量。
.
四、情境: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載體
.
?。ㄒ唬┣榫撑c情境活動的定義
高考評價體系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之一,即通過“四層”考查內容將學科能力考查與思想道德滲透有機結合,利用“學科素養(yǎng)”這一關鍵連接層實現了融合知識、能力、價值的綜合測評,從而使“立德樹人”真正在高考評價實踐中落地:情境正是實現這種“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的載體。
高考評價體系中所謂的“情境”即“問題情境”,指的是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扒榫郴顒印笔侵溉藗冊谇榫持兴M行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根據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高考內容的問題情境是通過文字與符號描述的方式即紙筆形式進行建構的,而情境活動也同樣是通過文字與符號的形式進行的。
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與情境活動兩類載體來實現的,即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是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背景下發(fā)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全面綜合展現學科素養(yǎng)水平。
?。ǘ┣榫车姆诸惡颓榫郴顒拥姆謱?br />
…基于知識應用和產生方式的不同,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情境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生活實踐情境”。這類情境與日常生活以及生產實踐密切相關,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的能力。第二類是“學習探索情境”。這類情境源于真實的研究過程或實際的探索過程,涵蓋學習探索與科學探究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學生在解決這類情境中的問題時,必須啟動已有知識開展智力活動,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
基于情境的復雜程度,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情境活動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是簡單的情境活動。此類情境活動中,需要啟動的是單一的認知活動,即面對問題時只需要調動某一知識點或某種基本能力便可解決。因此,通過這類情境測評出的是學生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第二層是復雜的情境活動。此類情境活動涉及的是復雜的認知活動,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應對復雜問題的水平。該類情境活動主要取自國際政治經濟、黨和國家政策改革、社會發(fā)展、歷史事實、科技前沿等方面,在考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評價其價值取向、測評其學科素養(yǎng)水平,從而發(fā)揮高考評價體系中“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作用。高考以生活實踐問題情境與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為載體,回歸人類知識生產過程的本源,還原知識應用的實際過程,符合人類知識再生產過程的規(guī)律,為解決在當今知識爆炸時代,如何通過考試引領教育回歸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學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這一重大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ㄈ┣榫澈汀八膶印薄八囊怼钡年P系。
基于已有的實證調研和文獻分析研究結果,高考通過設置不同層級的情境活動來考查學生在“四層”內容上的表現水平。不同學科的情境活動不同,同一類型的情境也存在層級差異。命制試題時要根據學科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情境,發(fā)揮不同水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功能,共同實現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同時,由于情境活動不同,情境與“四翼”也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簡單的情境活動即考查基本知識和能力水平的情境活動,主要對應“四翼”中的基礎性要求,也包括一定程度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要求。復雜的情境活動主要考查學生應對生活實踐問題情境與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的綜合素質,即在核心價值引領下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水平,體現了考查的“綜合性”“應用性”與“創(chuàng)新性”。
.
.
.
考查要求考查內容考查載體基于情境活動的命題要求
基礎性構成學科素養(yǎng)基礎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基本層面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調動單一的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
綜合性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綜合層面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在正確思想觀念引領下,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
應用性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生活實踐問題情境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在正確思想觀念引領下,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來解決生活實踐中的應用性問題。
創(chuàng)新性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開放性的生活實踐問題情境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在正確思想觀念引領下,在開放性的綜合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結果或結論。
.
.
?。ㄋ模┣榫吃诿}中的運用
基于“四層”考查內容與“四翼”考查要求的關系,高考命題應設計以下四種類型的題目。
一是基礎性為主的試題。高考設置的考查科目是考生面對未來的學習生涯及職業(yè)生涯的重要基礎。在命制試題時,要以問題情境為載體,加強對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體現高考試題的“基礎性”。這一類型的試題引導學生重視學科的基礎內容,確保學生基礎扎實。只有根深基穩(wěn),才能枝繁葉茂;只有打好基礎,學生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更好地成長和發(fā)展。
二是綜合性為主的試題。高考要注重考查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關注不同知識內容之間、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整合所學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思維。在命制試題時,應根據考查的需要,注重選擇生產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參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進行合理的簡化或處理來設置問題情境。由此實現在多模塊或多學科知識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從而體現出高考試題的“綜合性”。
三是應用性為主的試題。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背景下,選取工業(yè)生產、產品制造、技術論證以及政策討論等實際存在的現實問題,通過提供多種形式的材料,命制結論開放、解題方法多樣、答案不唯一的試題,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引導學生打破常規(guī)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考查學生學以致用、應對生活實踐問題情境的學科素養(yǎng),體現了高考試題的“應用性”。
四是創(chuàng)新性為主的試題。當今時代,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創(chuàng)新性試題命制要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科學技術前沿理論、工程技術領域的重大項目等進行編擬,使試題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中國特色。此類問題情境與社會實際密切相關,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引領作用,要求學生多角度、開放式地思考問題。這類試題旨在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對問題或觀點提出不同看法并進行論證的能力,考查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批判的思維能力,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知識去發(fā)現新規(guī)律、研發(fā)新理論、開發(fā)新技術,為制定新政策、開拓新領域提供支撐的能力。總體而言,這種類型的試題考查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意識的“創(chuàng)新性”。
綜上所述,根據“四翼”考查要求,高考命題需要體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因此,命題中應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礎性試題,引導學生筑牢知識基礎;試題之間、考試內容之間、學科之間應相互關聯(lián),交織成網狀的知識測評框架,實現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考查;采用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素材,鼓勵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關心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蘊含的實際問題,思考課堂所學內容的應用價值;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發(fā)現新問題、找到新規(guī)律、得出新結論。
.后記
高考是一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試制度。教育部考試中心(原國家教委考試管理中心)自1987年成立以來,一直在教育部領導下承擔高考命題工作,始終將推進高考內容改革作為命題工作的重要基礎,多年來進行了持續(xù)而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考內容改革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構建高考評價體系的研究工作隨之啟動。
為使高考內容改革研究更能體現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符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根本遵循,保證改革的理論成果更加科學系統(tǒng),實踐指導作用更為持久長效,教育部考試中心根據教育部高考內容改革的工作部署,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構建高考理論與實踐體系的構想,并組織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的150余位專家學者,將全國劃分為五大片區(qū),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進行了廣泛的實證調查研究。同時,對國家政策文件、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高校人才選拔需求、基礎理論等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文獻梳理和分析研究,最終形成理論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國際化與民族化相結合、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相銜接的研究成果--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有助于充分發(fā)揮高考育人功能和積極的導向作用,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次出版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是對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核心內容的精練呈現。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研究和構建,以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的編寫出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支持。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各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教育學者、高考學科測評專家、課程標準研發(fā)人員、中學教師及各界相關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人民教育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大力幫助。在此,謹對上述參與和支持本書研究出版的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希望廣大讀者對本書的錯謬之處提出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