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學報(89—2)
發(fā)表: 2010-12-26 22:33:23 瀏覽: 7147 次
德育為了誰
朱勝祥
德育在中學教育中是相對于智育、體育、美育等而言的。德育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吨泄仓醒朕k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將德育劃分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廣義的德育;狹義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我國一般使用廣義德育的概念,西方國家一般使用狹義德育的概念。
中國教育歷來重視德育。在西周“六經”、“六藝”教育基礎上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教育思想的主流,其重心在德育。即德育內容始終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德育始終處于教育的首要地位。如孟子說“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敝赋鼋逃娜蝿帐恰懊魅藗悺保瑢W生的任務是“學人倫”。又如儒家經典《禮記》明確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焙汀靶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后,我黨的教育方針更明確指出了“德育為首,五育和諧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成份和經濟利益多樣化,就業(yè)崗位和就業(yè)方式多樣化日趨明顯,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社會丑惡現象給青少年學生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唯金錢論、唯分數論、唯知識論、唯科學論使我們的德育工作名存實亡,德育績效蕩然無存。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已經成了教育界的一大難點。
有些人不重視德育,是對實施德育為了誰,讓誰受益等問題不理解。他們認為德育一般要求的是讓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意識和規(guī)范,讓其多付出或只付出,其目的是為了社會,為了他人。這種犧牲論的觀念使德育給人的直接感受是只有付出,沒有收獲,不如其他各育能使自己獲得更有益的東西,如智育能使人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賺更多的錢;體育可以強身健體;美育能讓人欣賞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獲得美的享受。這其實是對現代德育的誤解。
我國政府明確規(guī)定:“中學德育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為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通俗地講,我們可以把上述中學德育的任務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中學德育是培養(yǎng)“人”的教育,即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全世界各國都把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原因就是它對人的培養(yǎng)致關重要,它能使我們人成為社會的人,有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具有人性。我們常說“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就是這層含義。西方發(fā)達國家特別重視公民教育。如美國政府不會三天兩頭用口號和活動提醒你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由教會代勞,但他們會制定各種法律來保證每一個國民要按照國家的要求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對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至關重要。
第二個層次:中學德育是培養(yǎng)“好人”的教育,即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這個層次的人在社會中占有絕大多數,是受人歡迎的。我們常說的好人一生平安就是這層含義。全世界每個國家都很重視教育,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好人”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
第三個層次:中學德育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教育,即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的優(yōu)秀分子。這樣的優(yōu)秀人才是在其充分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上,能最大限度地對社會、對他人作出貢獻。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受教育者個體和社會共同發(fā)展。我們常說的社會精英就是這類人。
綜上所述,誤解德育是只為了社會,為了他人的人是只看到了德育任務的第一、二層含義,而忽視了德育任務的第三層含義,也是最高層次的含義。德育首先是為了受教育者個體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并通過個體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德育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我們學生自己!
相對于傳統(tǒng)道德教育而言,現代德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外,還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環(huán)境道德教育、經濟倫理教育、國際主義教育和合作精神教育等內容。作為現代社會具有強烈競爭意識的優(yōu)秀人才他至少應該具備嚴格的紀律觀念、健全的法制意識、良好的個性品質、強烈的合作精神和責任感等優(yōu)秀品質。著名教授趙忠賢院士認為當代青年成功應至少具備三個要素:努力+機遇+合作精神。著名經濟學家歷以寧教授在《道德可以產生超常規(guī)效率》一文中建議:在人才培養(yǎng),在人力資本配置中不能忽視道德的作用,它們決定著個人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但丁也曾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見,為了個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教師不能忽視德育工作,學生也不能忽視個人德行的培養(yǎng)。
“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為了更多的學生能成人成才,為了社會更健康的發(fā)展,請我們廣大教師重視德育;為了我們自身今后在社會中更具有競爭實力,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更好地服務社會,請我們全體學生重視自己德性的培養(yǎng)。